

陕西省微电网发展步入快车道,多措并举推进高质量发展 —— 陕西地区微电网发展交流研讨会在西安圆满召开
2024-11-29 16:33:53 来源:秘书处 字体: 默认 大 超大
微电网能够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西北地区微网发展模式,扎实推动陕西省、西安市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如期兑现,10月10日,西安节能协会联合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在西安共同召开陕西地区微电网发展交流研讨会,省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节能监管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代表出席此次会议。
陕西地区微电网发展交流研讨会现场
陕西地区微电网发展交流研讨会现场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综合利用处乔洪英处长、西安节能协会会长谢宏皓分别为此次研讨会致辞。与会嘉宾围绕陕西地区微电网试点成果与经验、微电网推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上,西安节能协会课题组发布了《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陕西省微电网发展背景及意义,通过调研西电宝鸡电气园区多能互补示范项目、XD 宝光工业园区项目以及能源互联岛等典型示范项目,对其项目建设内容、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识别微电网项目在实际推广中面临电价机制、储能激励机制、以及微电网与大电网互动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发展中的角色,提出推动陕西省推广微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与会专家围绕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西安节能协会课题组发布报告
陕西地处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重要枢纽,也是富有发展潜力的内陆枢纽。近年来,陕西电网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陕电”外送能力进一步加强。到“十四五”末,陕西电力外送规模将达到3967万千瓦、外送电量1700亿千瓦时,占到全省发电总量的28%,新能源装机超过6500万千瓦,实现电能替代电量240亿千瓦时。在此背景下,建设一批高水平微网项目将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加速陕西省能源转型,助力陕西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当前,陕西省微电网的发展基础日益稳固,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报告》从经济效益、节能降碳效益等方面对陕西地区的3个微电网试点项目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分析总结。研究发现,隔墙售电、电价机制、储能激励机制,以及能源调度机制等体制机制的限制是影响微电网经济性的主要因素,相关机制的完善将推动微电网项目的实际推广。同时,微电网在概念和内涵、相关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和关键技术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针对陕西地区微电网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探索微电网隔墙售电,创新新能源消纳模式;二是提高峰谷电价差,增强微电网项目经济性;三是深入研究和实施微电网与多领域项目协同发展的策略;四是提高新能源和生产消纳能力,带动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五是完善分布式光伏、风电项目参与绿电、绿证交易和碳市场相关规则,激发用户侧需求。
《报告》强调,微电网的发展不应孤立进行,而应与其他领域项目协同发展。例如,将微电网与工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项目和多能互补项目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此外,微电网项目对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意义,将有效提高乡村能源的自给自足能力,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副主任康俊杰表示,陕西电网是连接西北、华中和华北电网的枢纽,也是“西电东送”的关键节点,在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陕西省微电网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提升省内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清洁性,也有助于加快全国能源转型进程,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的落实。
本次研讨会为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分享最新的微电网研究成果、技术进展和应用案例,参会者均对陕西地区微电网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对推动陕西地区微电网技术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助力省市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